颐名府

功名被強行降等,竟是因为!
来源: | 作者:青乙 | 发布时间: 2965天前 | 22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功名被强行降等的罪魁祸首

張衡因為發明了地動儀而名垂千古。為了紀念他,由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“國際永久編號為1802號的小行星”被命名為“張衡星”。同樣的還有“祖沖之星”“沈括星”之類的啦。

不過,假如,張衡名叫“張大頭”,祖沖之名叫“祖小二”,沈括名叫“沈三”,雖然我們對其所做的貢獻敬意猶存,但是大概……會換個方式紀念一下吧。

講真,要是國際友人一臉熱忱地來請教“張大頭星”的歷史淵源……咳咳,真是迷之尷尬。

來,默念自己名字三十遍,看看夠不夠高端,夠不夠大氣,夠不夠上檔次?萬一將來飛黃騰達,名動天下,國家要拿星星來紀念,能夠一舉迷倒國內外友人不?



在中國濃厚的宗族意識中,對子孫後代光宗耀祖的期許,主要就是看他是否能夠功成「名」就、聲「名」顯赫或青史留「名」。這個「名」除了指“名譽”,更大程度上是指有著強烈宗族標識的“姓”與“名”。每一個新生兒呱呱墜地,父母給他們起名時,也往往包含著各種美好理想與願望的寄託。

晚清同治年間,武進有一學子,名頌平,字國鈞。“頌揚四海升平,執掌國家鈞樞”,多麼大氣磅礴,想必長輩們很是費了一番心思。他本人也爭氣,文章書法俱佳,會試及第,殿試也取在進呈禦覽的前十名中,眼見就要光耀門楣。

誰知臚唱之時,畫風突變。他姓王,當時主政的西太后嫌棄“王國鈞”與“亡國君”同音,厭棄無比,便將他抑至三甲,下放到地方做了二十年七品芝麻官。幸好會試取中之後沒有淘汰一說,否則,王國均名落孫山也是有可能的。

名字不光要好聽,意義要高遠,還得跟姓配呀!


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。

《明皇泳化類編》記載,江西有一學子名叫孫曰恭,參加永樂甲辰廷試,位列一甲第一。明成祖朱棣看到後心中不悅,覺得“曰”“恭”二字加起來似“暴”字,硬把狀元讓給了第二名邢寬,孫曰恭屈居第二。

雖然同為無妄之災,不過孫曰恭官至翰林院侍讀,比王國鈞強多了。

這是偶然嗎?

孫曰恭總格為24,家門餘慶之數,名利通達之象。故雖受外力阻礙,但能大事化小,重振旗鼓。

王國鈞總格為27,自我增長之數,頓挫中折之象。故雖勤學上進,但容易遭遇變故而招致失敗。

數理的吉凶也很重要吶!




姓名,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再平常不過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應的姓名。姓,源於父母,與生俱來;名,則受於父母,巧妙對應。

姓名不止是一個代號,更是跟隨人一生的重要風水佈局。

從人的姓名,往往就能輕易判斷出其出生背景、家族實力、未來走向等等。甚至能預測到一個人的整體命運信息,財運、事業、健康、婚姻、性格……若與個人八字結合則準確率更高!

別問我為什麼如此肯定,到頤名府你就知道了。






文  ▏青乙
圖  ▏網絡
版  ▏青乙




私人訂製
敬請預約




QYmf407
18115385933
南禪寺紫金廣場精英匯200號407室

咨询热线

18115385933